江南官方网站我国是饮料生产大国,2023年,我国饮料行业总产量达到1.75亿吨。作者:王洵
在大热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这么一幕:与冷特(陈赫 饰)泛舟湖上后,贾晓玲(贾玲 饰)用牙咬开玻璃汽水瓶的盖子,连口气都不带喘地“咕嘟咕嘟”将黄色的液体灌下喉咙……贾晓玲一气呵成的动作透着那么一股“飒”劲儿,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从口腔蔓延至全身的冰爽。
在《你好,李焕英》中,很多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都被还原出来:红砖国营厂房、蓝色工装、二八自行车、缝纫机、手划船、全民排球热、限票买电视,当然也少不了在酷夏里来上一瓶桔子味汽水,一定要像贾晓玲那样“对瓶吹”才过瘾。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老汽水为代表的国产饮料迎来了“黄金时代”。40年后,人们发现,那些留驻在味蕾之上的甜蜜回忆,又回来了!
借“国潮”之势,曾经一度沉寂的国产老汽水品牌近年纷纷“复活”,焕发了新生机。
在过去的40年里,国产饮料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与外资品牌抗争的历史。当时间的指针转至当下,国产饮料市场又起了变化。国人的口味在变、消费观念在变,而无论是老品牌的“重生”,还是新品牌的进击,这条赛道上的硝烟从未散去。
“小时候,放学了,与同学在胡同里疯跑,汗珠子往下掉,一定要来口北冰洋!”当时的情景,杨焱历历在目。他出生于1982年,和大多数70后、80后一样,童年记忆里缺少不了瓶装汽水的身影。
那一年,饮料被国家列为轻工计划管理产品,自此开启了国产汽水的春天。当时,我国饮料品种单一,汽水几乎就是饮料的代名词。
北冰洋汽水的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商人王雨生投资在北平天桥禄长街开办了私营的北平制冰厂。这是北京第一家人工制冰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冰厂收归国有。1951年,制冰厂第三任厂长邓毅接手后,北冰洋汽水诞生了,迅速风靡京城。
“北冰洋”商标也是在1951年正式注册的,商标图案由雪山和白熊组成。“哪儿最凉快?北极啊!雪山和白熊,这多一目了然!”回忆起当年,北冰洋的老员工们都有一肚子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冰洋汽水在北京市场一枝独秀,最辉煌时年产值超过1亿元,利润1300多万元。然而,放眼全国碳酸饮料市场,北冰洋汽水可不是独一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汽水迎来“黄金时代”,陆续发展出了“汽水八大厂”,分别是北京北冰洋食品厂、天津山海关汽水厂、沈阳八王寺汽水厂、武汉饮料二厂、广州亚洲汽水厂、青岛汽水厂、重庆饮料厂和上海正广和汽水厂,孵化出了各自的知名品牌。这“八大厂”分布于大江南北,1983年,它们的销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
与北京比邻而居的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1902年,山海关汽水诞生于此,至今已经120余岁了。因争取到在京奉铁路局列车上销售汽水的“特权”,山海关汽水很快就打开了津京市场的销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山海关汽水厂成为我国第一家国营饮料生产企业。山海关汽水的人气之高,在马三立的传统相声《开粥厂》中有着精彩呈现:“黑桑葚儿一盘,白桑葚儿一盘,带把儿甜樱桃一蒲包,山樱桃一蒲包,大杏儿一百,雄黄二两,五毒饽饽四盒,玫瑰饼、藤萝饼一样儿5斤,山海关汽水两打……”这些都是当时最时兴的礼品。
1953年,在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第一届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邵长富的率领下,技术人员通过改良配方、改进生产工艺,研制出果汁型汽水——山海关桔子汽水。山海关桔子汽水采用国产原料,开创了果汁型含气饮料品类先河,“山海关”也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推出果汁汽水的品牌。至上世纪80年代,“山海关”迎来事业巅峰期,在炎炎夏日的夜晚,经销商彻夜排队订货的场景经常可见。
跨过长江,武汉人的“快乐水”是“二厂汽水”。1921年,英商在武汉成立了和利汽水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厂收归国有,成立国营武汉饮料二厂,“和利”品牌成了“滨江”品牌,滨江牌汽水则被武汉人亲切地称为“二厂汽水”。上世纪80年代,是饮料二厂最红火的时期。能喝上“二厂汽水”,畅快地打着嗝,武汉高温湿热的夏天好像也没那么难捱了。
再往南行,在广东地区,人们走在街上,也总免不了来上一瓶亚洲沙示,或者干脆用塑料袋打包一袋沙示,插上吸管,慢悠悠地边走边喝。1946年2月,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同伴在广州创办了亚洲汽水厂。沙示是“亚洲”的主产品之一,深褐色、味甜、不含,色泽与可口可乐相似,但味道却大不一样。头一回喝亚洲沙士的人很可能会喝不惯,因为它的味道实在太像“风油精”!
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之一。3年后,亚洲饮料集团公司宣告成立,以亚洲饮料为龙头产品,集科研、原材料基地、销售、横向联营为一体。它的成立,是亚洲汽水厂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八大厂”之外,还有一家汽水企业不能不提,它让国人认识了“运动饮料”。1984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还最终获得15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四。而同年创立于广东佛山的“健力宝”品牌,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背后的赞助商随队出征,也顺势登上了“神坛”。
健力宝是中国第一个添加碱性电解质的饮料。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的出色表现震惊世界,日本记者的一篇《靠“东方魔水”快速进击?》的报道,让“东方魔水”健力宝一夜而为天下知。
就在碳酸饮料行业于全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谁也没有料到,市场格局会在此后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12月13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集团在北京饭店商谈商业合作。此时,中美外交官也正在进行建交谈判。3天后,中国与美国发表建交公报。1978年12月19日,可口可乐宣布重返中国内地。1979年1月,第一批3000箱可口可乐经火车运抵北京和广州。
其实中国人认识可口可乐比这要早得多。1927年,可口可乐就进入了中国,由可口可乐公司授权屈臣氏汽水公司使用,在上海及周边地区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口可乐公司退出了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它成为第一个重返中国内地市场的跨国快消品公司。
紧随可口可乐,另一个“可乐”——百事可乐,也来了。1981年2月,美国百事公司和深圳罐头厂合作组建深圳饮乐汽水厂,百事可乐由此进入中国。从此以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逐渐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主要份额(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在可口可乐旗下,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在百事旗下)。相关数据显示,直到2021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还占据着国内碳酸饮料近九成的市场,其中可口可乐一家的市场份额就达到53.4%。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产可乐也开始崛起,代表品牌有崂山可乐、天府可乐、非常可乐、汾煌可乐等。其中,崂山可乐于1953年在青岛诞生,这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款碳酸饮料。
随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洋品牌的长驱直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以“汽水八雄”和“国产可乐”为代表的国产汽水品牌不仅面临着本土同行的竞争压力,也承受着洋品牌的强势夹击,在“两乐”以外狭小的市场空间里艰难求生存。
自1994年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分别先后收购了“汽水八大厂”中的7家(除正广和之外)。被收购的国产汽水品牌不仅没在合资浪潮下做大做强,反而被雪藏起来,销售渠道也被占用,其市场份额不断缩水,最终销声匿迹。这就是国产汽水品牌发展史上被称作“两乐水淹七军”的悲痛回忆。
“食品饮料行业永远是朝阳行业。”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曾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只要能不断开发出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食品饮料行业就能够阔步前行。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是宗庆后身上的特质,也是以娃哈哈为代表的国产饮料“后起之秀”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娃哈哈集团总经理、宏胜饮料集团总裁宗馥莉(右一)出席2023年度风云浙商庆典。图/娃哈哈官微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决定创业,承包了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他戴着草帽、骑着三轮车穿梭在杭州街头,送货的同时,默默观察着商机。他发现,当时不少孩子都存在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的问题。宗庆后找到了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朱寿民,在其指导下,1988年11月,中国首支儿童营养液(“娃哈哈”的第一款产品)呱呱坠地。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一下子家喻户晓。在国内市场,娃哈哈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在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大获成功之后,娃哈哈又敏锐地捕捉到儿童饮料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于1996年推出了延续至今的王牌单品——AD钙奶。与此同时,宗庆后决定进军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自此诞生。
在瓶装水领域,与娃哈哈“相爱相杀”的对手是农夫山泉。农夫山泉与娃哈哈同诞生于杭州,进军瓶装水市场的时间也差不多。1996年,已经在药品保健品领域折腾出水花的钟睒睒,在千岛湖畔进行商业考察时,注意到千岛湖水质良好,由此开始了新的创业尝试。1997年,以浙江千岛湖为水源,第一款农夫山泉包装水正式上市。“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如今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广告语,在1998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上世纪90年代,新的商业生态迸发着勃勃生机。1992年,山东沂源人朱新礼看到了当地果农的困境——由于信息、物流、加工业的滞后,丰收的水果窝在了果农手里——他决心换种方法把这些滞销的水果卖出去。朱新礼开始了他的创业,他接手了一个负债累累、已经倒闭的县办罐头厂,于1993年生产出第一批浓缩苹果汁。这就是汇源果汁的起始。
1996年,朱新礼以7000万元的价格中标了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让汇源果汁名气大增。随后,汇源集团又投资6.6亿元在重庆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果汁生产线。从此,汇源果汁摆上了国内每一个超市、便利店的货架,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茶饮料市场也于此时悄然站上了风口。1993年,河北冀县供销社锐意改革,更名为河北旭日集团(以下简称旭日集团),时年42岁的段恒中出任集团董事长。成立一年后,瞄准国内茶饮料市场的空白,旭日集团耗资3000万元开发出了“茶+碳酸饮料”的旭日升冰茶。段恒中同样十分看重广告营销,从青春偶像组合楚奇楚童到“天王”刘德华都曾是旭日升冰茶的代言人。
1996年,旭日升冰茶的销售额从前一年的5000万元骤然升至5亿元。1998年,其销售额已达到30亿元,占据国内茶饮料市场70%以上的份额。1999年,国家工商局认定“冰茶”为旭日集团的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并依法予以保护。手握“冰茶”这张王牌,旭日集团本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谁知在茶饮料领域,战事才刚刚开始。
1995年,“统一”开启茶饮业务,率先推出以冰红茶为主的系列调味茶产品。随后,“康师傅”“娃哈哈”推出的冰红茶也上市了。冰红茶、冰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中国茶饮料市场热度不断提升,进入了爆发期。在一片热火朝天中,旭日升冰茶却没有守住阵地,在产销上过于快速的扩张使得其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销售额也随之大减。2001年,旭日升冰茶所占的市场份额从70%跌至30%。在茶饮料市场群雄并起的竞争中,昔日独步江湖的旭日升自此一蹶不振。
进入新世纪,品类愈来愈丰富的中国饮料市场,其格局又有了新变化。2000年,农夫山泉开创性地打出“天然水”概念,和娃哈哈等其他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做出了严格区分。21世纪初,“农夫山泉与娃哈哈之争”拉开了中国瓶装水细分市场的发展序幕,双方也在多个市场维度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有老玩家退出了瓶装水市场,如乐百氏、益力等;也不断有新玩家进来,如昆仑山、怡宝、百岁山、恒大冰泉、5100西藏冰川等,后两者尝试冲击着更高端的产品线。
在饮用水市场打下一片新天地后,农夫山泉迅速开始拓展产品线年,其首款果汁饮料——农夫果园重磅上市。彼时,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快速增长,呈现多强“割据”的局面,汇源、统一、康师傅等都占有一席之地。农夫果园选择了不同于市场主流的单一口味果汁的打法——推出混合果汁饮料,并剑指中浓度PET果汁饮料市场(农夫果园果汁含量≥30%)。
在中国而今庞大的饮料市场中,还有两个品类的发展历程可称传奇——凉茶和植物蛋白饮料。凉茶不是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以鸡骨草、夏枯草、金银花、罗汉果等为主要配方,能够清热解暑、祛火除湿。加多宝和王老吉是这个领域最知名的品牌,它们曾是合作无间的亲密战友,让凉茶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也曾缠斗十余年,围绕商标、包装及广告语打了数十场官司。
在植物蛋白饮料赛道,龙头品牌是“露露”“椰树”和“六个核桃”等。“露露”杏仁露面世的时间很早,1975年,依托河北承德地区的山杏资源,“露露”开发生产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自此崛起。
1986年,海南罐头厂(椰树集团前身)研发成功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天然椰汁。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罐头厂起步,30余年过去,“椰树”发展成为屹立不倒的“网红”品牌。
同样来自河北的“六个核桃”是中国核桃乳饮料的开创品牌,在2005年横空出世,一举打破了“北杏仁,南椰汁”的植物蛋白饮料市场格局。
纵观国内饮料市场的发展,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奔涌不息。中国人不仅喝上了自产的饮料、更多样的饮料,还向着入口更健康、更具功能性的饮料进发。
时光飞逝,走入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在喝饮料这件事上,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果说中国本土饮料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民族饮料工业的发展史,这话并不为过。事实上,国产饮料品牌的发展一直没有离开与外资的抗衡。
比如,除了“两乐”,日本茶饮料品牌、功能饮料品牌与乳酸菌饮料品牌也在中国市场上闷声发大财。
“三得利”是日本生产酒类和软饮料的老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陆续推出了低糖乌龙茶、黑乌龙茶、茉莉乌龙茶等产品。2019年至2022年,三得利在中国的年销售额都超过了千亿元。
“宝矿力水特”也来自日本,它背靠日本知名的医药公司——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于新千年后进入中国,在国内电解质饮料市场份额前五名中稳坐一席。日本乳酸菌饮料品牌“养乐多”进入中国市场也已经有20年了,数据显示,2020财年,养乐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日销量约为760.9万瓶,占其全球日销量的近20%。
再比如,著名的“达娃之战”。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食品巨头达能展开合作。1998年后,达能持有娃哈哈51%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外资的进入让娃哈哈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思路,但双方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的不同也让其摩擦不断。
意识到外资介入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限制后,娃哈哈自1999年开始陆续建立了一批与“达娃”合资公司没有关联的非合资公司。这些非合资公司发展良好,经营效益很可观,也吸引了达能的目光。2006年4月,达能炮轰娃哈哈,声称这批非合资公司侵犯了“达娃”合资公司所拥有的“娃哈哈”商标权,并要求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此举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
在“娃哈哈”品牌争夺战中,达能与娃哈哈先后打了七八十场官司,娃哈哈全部应诉。最终,双方在2009年9月30日发表了“和解声明”,达能出让合资公司51%的股权,从此退出娃哈哈。在后来出版的自传中,宗庆后将这场“达娃之争”描述为尊严之战。摆脱了达能在经营上的限制,娃哈哈自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3年,娃哈哈的销售额达到顶峰,营收高达783亿元。
近年来,中国本土饮料品牌不断进击,不仅书写了中国品牌崛起的新篇章,甚至引领了中国饮料产业新风向。
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元气森林”,一问世就展现出黑马之姿。2016年,唐彬森拿着从游戏圈创业获得的第一桶金闯进饮料圈,创立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曾用名北京元气森林饮料有限公司)。
2017年,元气森林推出首款产品即饮茶“燃茶”。2018年,元气森林气泡水面世,作为碳酸饮料的革新者,其打出的“0糖0脂0卡”概念深入人心,掀起了气泡水消费风潮。
主打健康、绿色的“无糖”“零卡路里”,正在成为中国饮料市场的新的关键词。农夫山泉披露的财报显示,2023年,农夫山泉茶饮料销售额达到126.6亿元,同比增长83.3%,而无糖茶“东方树叶”销售超预期是主要增长原因。
近年,娃哈哈、康师傅、伊利、怡宝、元气森林、东鹏饮料等都在布局无糖茶饮赛道。今年3月,娃哈哈一口气推出茉莉花茶、正山小种、大红袍和青柑普洱四款茶饮料,在其2024年要推出的20多款新品中,无糖茶显然是重点。
功能饮料同样迎来发展机遇期。电解质饮料、玻尿酸饮料、熬夜水等,都在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东鹏饮料旗下的东鹏特饮、元气森林旗下的外星人系列、达利旗下的乐虎、华彬旗下的战马、农夫山泉旗下的力量帝,以及天丝集团旗下的红牛、百事旗下的佳得乐、达能旗下的脉动……新老选手汇聚,让功能饮料赛道“卷”起来。
在众多饮料新赛道的“狂飙”突进中,新茶饮则无疑是风头最劲的那个。新茶饮主打现场制作,积极融入“国潮”,新品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的新消费需求,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奈雪的茶、茶百道相继上市,古茗、蜜雪冰城双双递表港交所,让这条赛道备受关注。而在现制饮料领域,现制咖啡、现制酸奶等细分赛道也受到追捧,后劲十足。
更令人高兴的是,最近几年,国产老汽水又回来了!北冰洋、山海关、八王寺、天府可乐、崂山可乐、亚洲……随着“国潮热”持续升温,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在沉寂多年后正以全新面貌集体回归。
2002年,中方经过艰难的谈判从百事公司手里收回了亚洲汽水厂;2004年,青岛崂山矿泉水公司赎回崂山可乐的品牌,崂山可乐恢复生产、开始销售;2011年,消失了十几年的北冰洋重出江湖;2010年和2013年,天府可乐先后讨回了天府可乐及其系列饮料的配方、生产工艺和品牌;2015年,八王寺汽水还原了30多年前的老味道……还有大窑、冰峰、海碧等这些从未离我们远去的“童年记忆”,也重新走红。
老汽水、新饮料,本土饮料品牌活力迸发。它们打造“年轻态”标签,将自己变身IP金矿,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年轻一代。这背后,一方面得益于本土品牌不懈地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另一方面源于根植于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被唤醒,我们走向了文化自信。
老汽水的回归,不只是一场“情怀”的逆袭;新饮料的突围,也不只是一场味蕾上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