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作为一个经常喝各种无糖饮料的食品研发工程师,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
首先,现在市场上的无糖饮料可以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不甜的无糖饮料」,比如各种纯茶,纯咖啡,大麦茶,苏打水等。虽然这类产品真的很健康,但消费者接受度往往比较低——我都来喝饮料了,还是想享受一下甜甜的快乐嘛。
第二种就是「代糖饮料」,通过代糖来提供甜味。各种无糖可乐,无糖气泡水都属于此类。我下面分享一下自己对「代糖饮料」的一些看法,也顺便教大家如何避坑。
在挑选无糖饮料时,我们往往一开始看到的就是像「0蔗糖」「无糖」「无能量」这样的标签。虽然这三个标签看起来都很「健康」,但实际代表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要注意区分。
「0蔗糖」标签表明这样东西里面有其他非「蔗糖」的糖分。比如果糖,葡萄糖,乳糖等。不然商家一定会选择更严格的「0糖」或「无糖」宣称。比如,对于一些含乳饮料来说,由于牛奶里本身含有乳糖,所以就没法宣称「0糖」,只能宣称「0蔗糖」了。相似的,饮料里如果加了果汁,果酱等含糖原料,也是同样的情况。也有一些商家会专门往饮料里加果糖,麦芽糖,葡萄糖之类,然后宣称「0蔗糖」。这就有点「打擦边球」嫌疑了。
如果饮料宣称了「0糖」或「无糖」,按国标规定,它的糖含量必须小于等于 0.5g/100g,这是一个基本不用担心影响健康的相对比较低的糖含量了。但要注意的是:「0糖」不代表「无能量」。因为有一些糖之外的成分也会提供能量,比如脂肪,蛋白质,淀粉等等。如果饮料中含有这些成分,那即使「一点糖也没有」,也照样是有能量的。
如果饮料宣称是「无能量」或者「0卡」之类,那按国标要求,能量必须小于等于 17kJ/100g。这么低的量基本不会影响总能量摄入,可以默认是真的「无能量」。除了看宣称外,还可以看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那一栏,如果显示的是 0 kJ,那实际能量也是必须小于 17 kJ/100g 的,可以默认是「0能量」饮料,这样的饮料喝起来就可以相对放心一些。
很多小伙伴都有疑问:那些无糖饮料配料表里的东西,到底是干嘛的?我下面拿比较经典的无糖饮料——无糖可乐来举例,跟大家按顺序说明白配料中各个成分的作用。
焦糖色:食用色素。可乐之所以是黑褐色的就是因为添加了焦糖色,不然的话可乐就是无色透明的。不同的气泡水/碳酸饮料会添加不同的色素来呈现颜色。
磷酸、柠檬酸、柠檬酸钠:大部分碳酸饮料都是酸性的,需要添加额外的酸性物质,比如磷酸、柠檬酸等,去调酸,这样才能保证酸感和甜感的平衡,让整体味觉比较丰富。如果不调酸的话,喝起来就像喝糖水一样,比较「平淡」,味觉层次不丰富。而「柠檬酸钠」则是跟以上两个酸性物质形成缓冲体系,使得整体 pH 比较稳定,不容易波动。
大部分碳酸饮料 pH 在 3 左右(完全不甜的气泡苏打水类除外),其中「二氧化碳」对 pH 的贡献不大,主要是靠磷酸、柠檬酸等酸来实现的。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其实是很难生存在这种酸性环境下的,所以这些酸的添加,也使得饮料额外获得了一定的「防腐」能力。
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磷酸摄入会抑制机体对钙的吸收」,这种说法目前只是理论,实际证据还不是很充足;另一种说法是「磷酸会导致牙釉质损伤」,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但更准确的说,只要是酸性饮料,都会导致牙釉质损伤。无论是磷酸还是其他酸,甚至是水果里本身有的有机酸,只要 pH 到了,也一样会导致牙釉质损伤。想避免这种损伤,第一是不要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果汁等酸性饮料,第二是可以尽量用吸管喝,这样饮料和牙齿接触的时间会变短,牙釉质损伤的风险也会减小。
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三氯蔗糖):这三种都是代糖(甜味剂)。它们本身不含有能量,但可以提供甜味。它们都是目前最广泛被使用的代糖,除了它们之外,你在无糖饮料中还能看到其他代糖,比如赤藓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等糖醇类物质;以及甜菊糖苷、罗汉果提取物等天然代糖成分等。我之前关于饮料中「糖」和「代糖」的文章已经写过很多了,有兴趣可以参考这篇:
为什么饮料中一般要加不止一种代糖呢?也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代糖饮料的整体甜感尽可能跟蔗糖接近」。不同代糖的甜感不一样。比如安赛蜜的甜感比较靠前,「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三氯蔗糖的甜感比蔗糖稍微靠后一些。把这两样东西一起加进去,整体的甜感就可以跟蔗糖更接近一些,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食用香精:这是可乐和其他碳酸饮料的风味来源。我们喝到的可乐之所以是「可乐味儿」,食用香精功不可没。红蓝两大可乐巨头的味道之所以难以模仿,本质原因也是在于这个「食用香精」的味道很难复制。
:这也是可乐的一个核心成分,它提供了一些可乐的微苦风味,也给可乐添加了一些提神的效果。其他的碳酸饮料、气泡水等,除非是功能饮料,不然很少有添加的。
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这两者都是防腐剂。虽然说酸性已经帮碳酸饮料「屏蔽」了一部分微生物,但它还是有微生物腐败的风险。添加了防腐剂,可以把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护食品安全。很多人认为添加了防腐剂的东西「不健康」,实际上,目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都是经过了大量毒理实验才最终被纳入国标的。只要合法合规,在限量内添加,防腐剂就不会对人体有什么不良影响。
有些碳酸饮料没有添加防腐剂,也不能说这样的饮料「不安全」。可能是因为它们有杀菌工序,或者生产过程采用了无菌灌装、无菌瓶等技术,可以保证不会有微生物繁殖。这样就没有必要再添加防腐剂了。总之,「有没有防腐剂」不会影响到我的购买决策。
目前,有很多文章会提到「代糖反而会让你更胖」,「代糖影响机体代谢」等等。有些比较耸人听闻的文章还会直接把代糖比作「毒药」,号召大家尽量远离代糖。真的是这样吗?
我的观点是:代糖是安全的,目前争议焦点是「长期食用代糖是否能帮助减肥或者让你更健康」。但归根结底,比起含糖饮料来说,喝代糖饮料对于「减少糖分摄入」和「控制总能量摄入」还是有帮助的。
首先,代糖是安全的。因为不管是哪种代糖,作为被各个国家批准使用的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背后都是有一系列毒理数据做支撑的。大部分代糖都有最高使用限量,比如三氯蔗糖在饮料中限量为 0.25g/kg,阿斯巴甜在饮料中限量为 0.6g/kg,这个限量也是综合了各种毒理数据,在设立一定的「安全系数」基础上最终计算出来的。它保证了你一天即使摄入多种含有同一代糖的食物,总共的摄入量也仍然在安全范围内。
我们拿三氯蔗糖举例:它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为每天 5 毫克/千克体重。对于一个 60 公斤的成年人来说就是每天最多可以摄入 300 毫克。如果你喝的饮料都按照上限来添加,那你得喝掉 1.2 公斤的饮料,才会达到这个最高量——相当于一个人一天内干掉一个大瓶可乐。
因此,只要商家没有超量、超范围使用代糖,我们也保证一天适量摄入,不「狂喝」的情况下,我们不用担心代糖摄入后会「中毒」,「致癌」或者「危害人体健康」。
但长期摄入代糖,能不能帮你减肥或者让你更加健康呢?这一点目前是有争议的。
有一些研究认为,代糖确实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和其他身体指标;但也有不少研究表明,代糖摄入并不能有效控制体重或者让你更加健康。比如 2022 年发表在《细胞》杂志的一篇研究发现,摄入代糖可能会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方式来增加血糖波动水平。当然,这个研究也同样揭示了,不同人对不同代糖反应是不一样的,有对某种代糖比较敏感的人,也有不太敏感的人。「个体化差异」是比较大的。
另外,有些商家会宣传「天然代糖比人工合成代糖更好,更利于身体健康」,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细胞》的这篇研究中,天然代糖「甜菊糖苷」也同样会造成一部分人的血糖波动水平提高。
总的来说,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初步,还无法形成一个确定性的结论。网上很多文章直接把代糖渲染成「毒药」,说喝含糖饮料都比喝代糖饮料好,这些说法都是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
对于减肥人群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总能量,制造能量缺口」。如果你本来爱喝含糖饮料,那「控制总能量」的目标很难达成(毕竟含糖饮料能量不低)。如果适当用代糖来代替的话,「控制总能量」的目标是更好实现的。因为代糖饮料是实实在在把糖都减下去了,如果宣称了「无能量」,那也确实不会有能量负担。这些都是代糖饮料切实存在的「好处」。
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来看看「糖分」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这方面可谓是「证据确凿」:过多摄入糖分可增加龋齿、肥胖、成年人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0g以内,如果25g最好,对于割舍不掉对含糖饮料偏好的朋友,建议要适量饮用,不要「贪杯」哟。
就我自己来说,我会选择尽量不喝含糖饮料,有时会给自己一瓶代糖饮料解馋。平时最常喝的是水和其他不甜的饮料(茶、咖啡等)。
「微笑趣泡」系列气泡水,不仅0糖0卡,它的风味调得也非常不错,在我喝到的气泡水里,算是风味和口感做得比较线种不同的口味,我尝了感觉都挺不错,最喜欢白桃味、苹果味和蜜柚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试一试。
喝了一阵子我还发现它原来是百事家的,那也要说一下百事可乐无糖还有个青柠味也非常好喝,不仅口味清爽,整体口感也非常接近经典可乐,可乐党想要解解馋的时候可以考虑。
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想要来给无糖饮料正个名。无糖饮料是通过代糖实现的,在我看来,代糖的发明是食品工业的一大革新,也是拯救肥宅的跨世纪发明。人类对甜味的渴望与生俱来。除了生物本身对能量的渴望,更多的是心理层面。
无论是求学、上班还是自由职业,只要生存,就会有压力。生理层面上,糖分相对于脂肪蛋白质等能更快提供能量,帮助大脑抵抗坏情绪;摄入糖分能促使体内大量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会让人的心情变好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色氨酸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很快进入细胞中转换成血清素,进入脑中,使人有愉悦感[1]。
而代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代糖的一些空间结构和普通糖类似,能与甜味受体结合,所以舌头也能感受到甜味。而且代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比糖更强,因此甜度可达糖的数百,甚至数千倍。比如常见的阿斯巴甜,由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缩合而成,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2]。食品饮料中只需要添加极少量的代糖就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但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生活,都有人对代糖有一些误解。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人对新生事物总是带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那今天,我们就好好掰扯掰扯,代糖到底有没有危害。
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人工代糖代表就是阿斯巴甜,很多大家喜欢的无糖饮料,就是添加了这种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常见的有山梨糖醇、赤藓糖醇、罗汉果糖等。在口感上来说,大多数人尝不出代糖和真糖的区别,毕竟在过去的100多年间,代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食品和饮料中,我们的味觉早都被混淆了。
在健康程度上,人工和天然代糖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说天然代糖更健康,但在研究上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天然代糖和人工代糖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有所区别。而且如果论资历,人工代糖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时间远远超过天然代糖,相关研究更完善。
要是冲着“健康”去选天然代糖饮料,就更没必要了,赤藓糖醇不够甜,甜度只相当于蔗糖的70%~80%,在代糖中并不算便宜,想要达到同样的甜度,不仅意味着摄入量更多,钱包也更“紧张”。因此,人工代糖相较于天然代糖,并不意味着“便宜就没好货”,最后往往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拿最具性价比的人工代糖阿斯巴甜来说,1981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食品厂使用阿斯巴甜,期间共进行了100多次安全性试验,结论是安全可靠的。此后,世界粮农组织(FAD)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组成的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席委员会(JECFA)也承认了它的安全性[3]。
FAOWHO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ECFA)分别于1980年和1993年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制定其每日允许摄入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为0~40mg/kg,美国和加拿大1981年批准使用阿斯巴甜,设定ADI值为0~50mg/kg[4]。40mg是什么水平呢? 假如以一罐330mL的无糖可乐为例,每天要喝差不多13罐才达到2.4克这个标准,回想下你自己平时喝可乐的频次,就知道这个量一般根本达不到。
这就涉及到毒理学的研究了,还拿上文提到的阿斯巴甜来说,它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酯酶和肽酶的作用下会产生3种常见的代谢产物,分别是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其氨基酸产物可参与正常氨基酸代谢。甲醇水平极低且代谢较快,通常在摄入阿斯巴甜后,血液中基本检测不到。
在急性毒性研究中,大鼠、小鼠和犬经口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分析结果显示毒性分级标准属无毒物,而遗传毒性实验中,阿斯巴甜对母鼠的受孕率以及早期或晚期胚胎死亡率也没有不良影响[4]。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全球新产品数据库(GNPD) 中我国食品甜味剂的联合使用情况、甜味剂的健康指导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甜味剂的最大使用量,结合我国《食品甜味剂联合使用情况及累积风险评估》分析,理论和实际的甜味剂暴露评估表明我国一般人群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每日平均暴露量以及 P95 暴露量均未超其 ADI 值[5]。
涉及到人体,有人会说,代糖欺骗了大脑,身体会因为错误信号分泌胰岛素,可能会导致代谢性的问题。这段话在这两年也很流行,但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阿斯巴甜能提高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的胰岛素水平。
曾经有一个试验是这样做的,在12周的时间里,将100人分成三组,一组做空白对照,一组每天摄入350mg阿斯巴甜,一组摄入1,050mg,连续观察12周后发现并没有出现血糖异常变化,食欲和体重也没有受到影响[6]。
而且人类欺骗大脑的事情干得可不少,像是足球运动员,补水时间会将运动饮料含在嘴里,等到口渴感消失后再吐出来(学名叫“碳水化合物漱口”)。这样身体就会以为已经开始摄入糖了,造成的假象会帮助运动员们实现更出色的表现,代糖饮料也是这样,增加了幸福感,却并没有因为摄入糖分而增加身体负担。
一般讲到这,大部分人都已经能接受了,但还有一些人(比如我父母)就会说:不听不听王八念经,饮料就是不好,就是要少喝。
可饮料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碳酸饮料、果汁、蔬菜汁、奶、啤酒、葡萄酒都是饮料。从上古时代的谷物造酒,到东周时期《尔雅》中茶树栽培,都证明了饮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饮料因为解渴、提供营养和提神等作用,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而对应到现代人身上,就是一个字“爽”。
代糖制作出来的无糖饮料已经很爽了,还有没有更爽的呢?有,那就是:无糖可乐。
除了甜度,可乐的爽感还来自于二氧化碳,碳酸类饮料之所以能带来独特的体感,是因为它同时激发了人的味觉和痛觉,带来了双重刺激,这种刺激信号传递到大脑后,大脑开始分泌内啡肽,就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感,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对舌头的刺激感也就更强。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更是决定了可乐的口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足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可乐,玻璃瓶的口感就优于易拉罐,更优于塑料瓶装,而很多人更喜欢汉堡店现打的杯装可乐,也是因为气很足。
另外,二氧化碳也可以激活碳酸酐酶受体发生碳酸化,通过酸味感受细胞将信号传导到大脑,形成完整的爽口体验。
清凉的可乐会比常温的可乐带来的刺激感更强。从物理的角度来说,冰可乐降低了你的口腔温度,让你感觉到清爽刺激。另外温度降低会增强溶解度,气泡感更足,口感也更劲爽。
当然,我们知道“爽”感是非常因人而异的,和饮料的口味、喝饮料的场景和方式都有关系。单从口味来说,喜欢追求刺激的人,推荐喝百事无糖原味或者青柠味,原味配方非常接近经典可乐的口感,而青柠的微酸则和碳酸原本的气泡感相辅相成,叠加爽感;对于喜欢水果风味的人来说,百事无糖的树莓味是不错的选择,莓果风味的融入并不会突兀,反而让碳酸冲击更柔和。总得来说三个口味都不怎么踩雷,所以最后提醒大家一句,百事无糖再好喝,也不要贪杯!
[1]兰政文. 健康吃糖的意义与要点[J]. 中国保健食品(11):4.
[5]常炯炯, 雍凌, 肖潇,等. 我国食品甜味剂联合使用情况及累积风险评估[J]. 毒理学杂志, 2021, 35(3):9.
我对乌龙茶情有独钟,喜欢那种苦中带涩,却又不煞口的口感,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来一瓶冰乌龙,真的太爽了。
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系列,算是接触得比较早的茶饮料了。也算第一次品尝到最接近茶本身原始味道的茶饮料。
由于当初第一次接触茶饮料,感觉和自己平时喝的茶很不一样。当时我还热衷于热泡茶,完全没有品尝过乌龙茶凉下来的滋味。那种冰透中带着苦涩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三得利乌龙茶饮料不光在日本市场,在中国市场同样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但是后来居上的三得利,通过把产品定位为来自中国的正宗乌龙茶,并依据这个定位打造了近乎完美的品牌形象。
三得利用的茶叶原料来自中国福建,广告语极具体现中国特色:“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这么一番操作,就让日本消费者觉得三得利的乌龙茶很正宗。
从1984年开始,三得利就特意在中国拍摄广告,把北京相声、大闹天宫、中国舞蹈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与三得利乌龙茶的品牌内涵相结合。
我比较常喝的,是三得利的黑乌龙,比普通的乌龙要更浓。口感上带来的冲击也更激烈。基本每次吃完午饭,去便利店买饮料,都会来一瓶,消消食儿。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两款无糖乌龙茶饮料,实际上,现在我也很喜欢自己用凤凰单丛制作冷泡茶,别有一番滋味。
我是超爱喝各式各样的饮品,最近很火的三得利乌龙茶,甚至在2019年我就在安利了!
我有个观察,这类茶饮慢慢也开始占据便利店一席之地,说明大家都开始注重饮食健康。
我是眼看着这个茶饮从不温不火到火遍全网的,我喝得早竟然还喝出来养成系的感觉
瓶身蓝标意味着是无糖口味的,整体喝起来入口很顺滑,喝后会有很轻度的回甘,在茶饮里算得上大众接受度很高的一款产品了
整体茶色颜色鲜亮,入口温和,如果夏天冰镇口感更好,而且在吃完炭火烤肉之后喝,解腻的感觉还蛮明显,当然当下吃火锅的时节常温喝着也很舒服,没有负担感。
三得利除了有无糖的版本,还有低糖的版本,长得很像啊但是是红标,要注意分辨!
然后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三得利还有这种「黑乌龙茶」,口感算是乌龙茶的骨灰款吧,因为还是有的人喝不了茶味很浓的饮品,但是解腻感真的拔群。
东方树叶从之前列入过十大奇葩饮品,到现在被市场所接受,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同样是无糖无添加,东方树叶的乌龙茶喝起来有种焦香的茶叶味,相比三得利乌龙茶来说,东方树叶的烘焙味会稍微淡一点。
下面重点说一下东方树叶的这个青柑普洱,整体的颜色有点玛瑙色,在阳光下也显得清透。我安利给我身边很多人,刚开始喝会有点不习惯,但是喝久了会有种煮砖茶的感觉,而且带有小青柑茶味。
瓶身上写着「道光3年,普洱茶经茶庵鸟道出滇,后与新会柑皮邂逅,诞生青柑普洱」,喝的时候感觉历史从舌尖流淌,有一点小浪漫呀~
主要介绍东方树叶的乌龙茶、青柑普洱,其实还有无糖红茶、无糖绿茶、玄米茶和茉莉花茶,我就不一一推荐啦,毕竟口味这个事是很个人的,还需要你们亲自品尝才知是否合适自己。
这一款是元气森林出品的乌龙茶系列,我之前比较少喝,但是看到很多人有在问所以也认真的喝一下,说说我的个人理解
虽然是无糖的,但是配料里加了赤藓糖醇,所以本质应该属于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
原因可能是原料选的安溪铁观音,只取头道茶汤,苦涩味道需要甜味的中和,才能让入口感觉更顺滑吧。
营养成分表里的21千焦能量应该是加了膳食纤维的原因。如果不那么能接受苦味,有喜欢甜丝丝的口感。可以试试这个燃茶哦!
鉴于很多人喝饮料还是喜欢有甜味的,无糖气泡饮品的大部分甜味都是用的代糖,虽然满足感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好在还是能缓解下心理负担
无糖可乐可能是可乐党最后的倔强了吧,不管是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都有一定数量的拥趸
有关于无糖可乐的争议其实一直蛮多的,它和含糖可乐的配方区别主要就是是否用代糖了。
无糖百事可乐几乎和有糖百事可乐差别很细微,甚至看过有一些博主自信满满的盲测,也没有很确定的能分辨
无糖可口可乐的这款和百事比就气更足、甜度更低,基本上喝下去就马上会有气出来。对于控糖的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无糖雪碧包装写着0糖0脂,带有柠檬味道,喝起来和有糖雪碧还是略有差别(或许只是心理上的)
然后最近雪碧搞了一个创意广告说「雪碧在帮别人打广告?」,页面是一个很模糊的白色瓶子和雪碧标志的绿色瓶子,让人看起来以为是说的元气森林,但是其实是雪碧新包装
元气森林就是做气泡水发家的,一直在致力于开发新品新口味,每次在便利店只要看到没喝过的口味就会试喝一瓶,严重怀疑他们就是靠这个来提升销量
这个海盐椰子的应该还是今年夏季出的新品,但是看过一些测评大家褒贬不一。可以喝得出是椰子的感觉,但是和鲜榨椰子水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目前还有的一些口味:白桃、卡曼橘、乳酸菌、菠萝、酸梅汤、夏黑葡萄等等,太多啦就不一一列出了。有兴趣先去便利店买一瓶,觉得好喝再整箱囤才是正解哇~
我自己是觉得气泡水有两个搭档,一个是冰块、一个是柠檬,加了以后喝起来格外舒服
黑色瓶身非常有辨识度了,平时也是会囤在冰箱里随时拿来解渴,但是更多时候是勾兑一些饮品时用来提供气泡的,有的人喝习惯之后就完全不碰可乐了,让人羡慕
其实屈臣氏气泡水也有很多口味,比如柠檬草味苏打气泡水、莫吉托味苏打汽水、香草味苏打汽水等等,但是只有黑色原味是0糖0卡的,不要傻傻的以为都是零卡的拼命往嘴里灌哦~
有人可能比较少见过金色这罐,这个是汤力汽水,告诉你们一个配方,有的店里用金酒加汤力汽水一起,就是金汤力酒了,如果喜欢喝自己在家小酌,成本真的会低很多
说是特别饮品其实主要是一些非茶饮和汽水类的,比如咖啡、电解质水、酸奶等等
这个电解质水适合不喜欢气泡的、又想要水里有点味道的人喝,其中还加了电解质,所以经常能看到健身房前台有在卖
上面图片里的是白桃口味,入口比较清新,能喝的出是白桃的味道,不过甜味适中
所以还是适合不喜欢气泡口感又要有一点甜味又不要加糖的人喝(三重条件筛选出来的都是铁粉了)
总体喝起来不甜、不酸、不苦、不涩,不会回甘也不返酸,能喝到明显的豆汁和大麦茶味道。如果特别不喜欢喝白开水的,一定需要有味道才能喝的下的,又不要是甜的,或许可以试试。
有人可能会说,不好喝你推荐个什么?拜托啊配料表里一溜的0,这么健康的东西你指望它好喝?连问题都是问的「有什么好的无糖饮料推荐?」而不是「有什么好喝的无糖饮料推荐?」
PS:说个笑话,这个饮品一直不太好卖,结果被爆某小鲜肉在喝,他的粉丝直接买断货了,导致因此鲜肉本人可能也喝不到了……
配料是水、咖啡豆、碳酸氢钠,其实还真的能和上面黑豆大麦茶放一块说,毕竟都是豆子水
这个咖啡饮品标榜的是无糖、无香料、无色素,喝过之后感觉是烘焙比较重,整体比较苦一点,特别提神醒脑,一口下去我就醒了,心中默念要瘦要瘦要瘦~
其实无糖咖啡饮料现在挺多的,但是大家应该都是首选现做的,毕竟我公司楼下十几家咖啡店。
这里说几种咖啡品牌不展开说了,就当指个路吧:UCC无糖冷萃黑咖啡、隅田川美式咖啡、雀巢冷萃美食无糖,星巴克也有美式瓶装咖啡。但是哪都有星巴克,为什么要买呢?或许你正好要去徒步吧
广义上来说酸奶应该是算饮品的,我就推荐下卡士的无糖酸奶,喝起来是很绵密的口感
蓝色的7代表是无糖,如果是红色的7代表是有糖,正常来说我家一般会囤有糖的,因为酸奶不甜确实有点难以下口。但是有的人可能担心升糖太快,那么就试试这个无糖的酸奶
冰爽饮料是这个我有记忆来最炎热夏天的一大快乐来源,特别是饮料中的「甜」和「凉」是我们感到愉悦最关键的两大要素。
但是我们都知道,糖是一种纯纯的「热量」,吨吨吨喝下去就等于白白吃了一堆能量,还没有什么营养。
而且「甜」的糖还是会影响血糖代谢和体重变化等的原因,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甜蜜的负担——所以当大家在掌握了一定营养健身知识后,反而会陷入两难:不喝不开心,喝了开心也打折了,甚至还陷入自责。
首先,它有两个非常「确定性」的因素:第一,它确实把我们喝下去的能量降下来了[1],第二,也的的确确避免了「喝糖」后血糖快速飙升[2]。特别是在一边想愉悦过夏,一边又想轻松无负担的时候,无糖饮料可谓是「轻松感」拉满的“天选之水”:
这个轻松不仅是感觉愉悦,更重要的是满足口腹之乐的同时,也不增加因为偶尔放纵的高热量导致发胖风险的负罪感。
好的饮食长得都差不多,而“差”的饮食则各有各的错。很多注重身材管理的小伙伴会咨询我,如果要说一个最需要改的饮食习惯,我会说:把「嗜甜」先改了吧——意思就是哪怕你做菜要放点糖提色提香、偶尔吃吃甜点蛋糕、饼干都问题不大。
但要是经常无节制地摄入过多游离糖(即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分),风险就大了,体重上升、心血管代谢慢性疾病风险、牙齿健康等问题可能就接踵而来......但奈何添加过糖的食物实在是太好吃了,让人很难拒绝,一吃就容易停不下来。
基于这样的事实,把控好游离糖的摄入量,通俗来说就是“含糖美食适量吃”是健康饮食必备的一条,也是我能给到大家最确凿、也是最有效的膳食建议。
而作为一个接地气且真想解决问题的营养师,光说「拒绝喝糖」显然不是个好办法。因为我们都目睹了太多严格节食+忌口一阵子后,大呼:生活没乐趣了!于是又变本加厉地反弹暴食碳水的例子——这种情况最后的结果比原先适可而止地控糖还要更差。
因此,要有一个「平衡方案」才是可持续的靠谱饮食法,实在想「吃点儿甜」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先去选择「热量平替」:无糖饮料,尤其是无糖可乐,很适合担心糖的高热量和对身材保持或减肥期的冲击,但又割舍不了甜味和碳酸气体带来双重满足感的小伙伴们。
它的正确当然是能量差的概念——耗得比吃的多,自然就瘦下去了。然而问题也来了:如何长期管住嘴?光靠意志力显然是不行的,毕竟人对食物的机制是出自本能,如果仅仅用「单薄的理性」就能去压抑本能,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困于“胖”的人了。
上面这两点,其实是运用了「行为心理学」的方法,让人从认知上先建立直接的信念(光知识远远不够),然后在行动上用非消耗性的做法,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持续,也能一直向好。
同时,因为我们享受饮料的时候,其实与「甜味」和「清爽汽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光推荐不加糖还不够,在「甜味」+「汽感十足」的饮料中,无糖可乐就是拯救油腻和闷热的好选择。
像“冰镇无糖可乐(经典保证口味)+现切青柠片(新鲜提升风味)”一直是我最钟爱的夏日特调,现在百事有款无糖青柠口味,就是我随时都能直接拥有的快乐。
日常喝水,清水、淡茶水、柠檬水是我轮换的选择。不加糖也不加甜味剂是日常补充水分的最佳选择。
而在某些必须有饮料助兴的特殊场景中,清水就显得「不给力」,那我就会“看菜下料”:
3) 周末自制快乐饮:树莓味可乐+冷萃手磨咖啡做成树莓冰美式,回甘风味无穷
从营养师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对待「甜味饮料」上,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吃糖多了伤身体,所以在面对几乎是刚需的「喝糖」场景时,比如吃烧烤/火锅、夏天午后的清爽,选择「热量平替」的无糖可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在该尽兴的时候用对身体影响最小的方式享受生活,其他时间兢兢业业保持好身体,就是可持续膳食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要知道,好的饮食习惯,是在日常管理好自己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去满足身体和心理需求的最优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抑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美食自由」,而不是一遍又一遍悔不当初地去修补「欲望爆发」的残局。